位置: 首頁 > 文章資訊 > 揭秘!日本都是怎么教育孩子的?
2020/9/14 17:31:13
說到日本的教育,大家的腦海中會想到什么詞?禮貌、集體主義、完美還是奇葩?
大多數去過日本或者與日本人有過接觸的都有著“素質很好”、“有禮貌懂規矩”的印象。
日本的教育就像謎團一樣,讓人覺得很奇怪,又讓人感到敬佩、向往。
讓我們來看看,日本都是怎么教育孩子的?
1.日本老人不幫忙帶孩子
人和人之間都相對獨立。日本的老人幾乎是不會去帶孩子的,也不和子女同住。孩子主要相處的對象就是自己的粑粑麻麻,所以日本的家庭很少有四世同堂的情況。
日本老人退休之后就是旅游,或者發展之前沒有時間做的興趣愛好,從經濟和人力上都不會再支持子女。和國內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和啃老族相比,多的是一份獨立,當然,少的是一份人情冷暖。
不給別人添麻煩。日本很注重教育孩子“獨立”,在日本還有一種文化叫做不給別人添麻煩。從很多生活細節都能看出來,比如在上學的時候,不管是幼兒園還是小學,從來沒有家長幫孩子拿書包、拿水壺,都是孩子自己背書包,自己撐傘去上學。
2.學會獨立,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
在日本,很多孩子很小開始就有自己的房間。如果經濟條件不允許,也會有自己的空間。這是因為,孩子從小開始有一個屬于自己獨立的空間,能夠通過整理房間,打扮自己的小天地來提升自己的自律,管理能力。
日本幼兒園就是典型的例子,讓孩子練習獨立生活的能力。
幼兒園是統一服裝,春秋換裝,全年登園時最外邊都要穿幼兒園的套頭衫,穿短褲,戴蓓蕾帽(夏天戴草帽),穿自己的鞋子。
到了幼兒園,就要把套頭衫脫下來,換一種玩耍時的罩衣,鞋子脫下來,換白色的芭蕾鞋,到操場玩的時候,自然再換自己的鞋子。
每天早上,都要重復一套換衣程序,日本的媽媽們都是站在一旁看著孩子,從不伸手幫忙。通過每天到校后,換衣服、放聯系手冊,自己帖當日的sticker,掛手絹等從2、3歲開始的訓練,孩子們養成有條不紊做事的習慣。
3.參加興趣班不是強迫,而是發現
日本也有很多興趣班,但是和中國不一樣的是,日本的家長并不是逼著孩子要學,送孩子參加興趣班多半是玩票,而且也會輪番報不同的班。日本家長認為孩子通過玩票的性質可以見識到各種不同的領域,從而可以發現自己孩子的興趣和潛質。
4.更注重增強技能
從小背誦一個“鋤禾日當午”是絕大多數中國孩子都有過的經歷。不過和孩子背誦知識相比,日本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更加天馬行空。主要培養生活技能,以及還有一種叫做為別人著想的品質。比如,教孩子如何去超市買東西。
5.鼓勵教育
“沒關系”和“很簡單” 因為孩子相處最多的是父母,所以幾句話要經常說。當孩子磕了碰了,不是呼天搶地撲過來說“寶貝受傷了嗎?”而是要說“沒關系”,鼓勵孩子自己處理自己克服。
而當孩子處于懵懂期,對世界很好奇的時候,經常會問:“爸爸,當飛行員難嗎?”,這時候,要多說“很簡單”鼓勵孩子對于一切都不懼困難,勇敢地達成目標。
6.了解生命的由來
孩子生日前,老師預先與他的父母聯系,詢問名字的由來,還借來孩子自出生以來的照片在班上展覽,并請孩子的母親寫信談談孩子出生時的情況,并在班里讀給孩子們聽。
與我們有些家長給孩子操辦的大吃大喝大買禮物的生日會不同,這一系列生日活動的目的是讓孩子了解生命的由來,懂得誕生與成長的艱辛,喜悅和感恩。
日本人堅信,孩子從小知道尊重生命,長大后就很少會做出越軌的行為。而在幼兒期,通過為孩子們過生日、教他們培育動植物等活動,都可以讓他們在樸素的驚奇和感動中了解生命,是培養生命尊重的絕佳機會。
7重視禮儀
孩子在幼兒園畢業時也會經歷一次像大學畢業一樣莊重的儀式,園長、老師、家長以及孩子們都會穿戴正式且一絲不茍地完成整個儀式,而且各種儀式會隨著孩子的成長一直相伴到終生。
可見從小開始對孩子進行禮儀的灌輸,對孩子的修養的打造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,“禮儀之邦”的確名副其實。
8寶寶0歲參加運動會
0歲的寶寶就要參加幼兒園的一切大型活動,比方運動會、演出發表會等。
從小就鍛煉孩子參與到集體生活中,培養集體榮譽感,長大了之后也會有堅強的體魄和堅韌的精神。
日本對孩子的教育方法
是在其社會環境中形成的
不過,孩子教育
除了科學合理的方法
更多的還是良好的教育環境